
作者:Mercola 医生
世间万物皆有其时令,病毒也不例外。无论是普通感冒还是流感病毒,它们都会在秋季开始流行。
要理解目前正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 (COVID-19),您就有必要了解引发流感的病毒的一些背景知识。有趣的是,流感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具有类似的特征,包括拥有对高温敏感的脂质层。
流感感染增加导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进一步恶化
为提高跟踪疾病和死亡的准确性,研究人员了解了肺炎和流感的死亡率,因为大多数流感死亡都与肺炎有关。在 2018 – 2019 年的流感季,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CDC) 发现,肺炎和流感导致的死亡率连续 10 周达到或超过流行病的阈值。
而 2017 – 2018 年流感季记录的死亡率连续 16 周高于流行病水平,并且其中有四周甚至超出了 10%。虽然这些问题都值得担忧,但您务必要了解到的是,这些数值都是基于存在症状或前去医院问诊的人数。和新型冠状病毒一样,很多人在感染流感病毒之后不会出现症状,但仍然可能传染给周围的人。
据《哈佛健康杂志》(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报告,20% 至 30% 的病毒感染者不会出现症状,而英国一项社区研究的数据则表明,“大部分流感感染都属于无症状感染”。这与研究人员观察到的新型冠状病毒的结果不谋而合。
在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者中,80% 的感染者要么没有症状,要么症状轻微,不需要看医生。而对于剩下的 20%,世界卫生组织发现,13.8% 会发展成重症患者,重症的定义是明显的呼吸窘迫,血饱和水平低于或等于 93%。
流感死亡比例在高峰期可能达到 10%,与此不同的是,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数字表明,由于全球各地采取的“居家隔离”的举措,使得新型冠状病毒造成的全球死亡率维持在 4% 至 5% 之间。当然,这是全球的平均值,肯定有一些国家或地区高于或低于这个值。您可以通过 Johns Hopkins 的疫情地图,跟踪数字变化。
谨记,该疫情地图使用的是已经接受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的人数,而不是有症状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总数。虽然说有一例死亡便足以让人惋惜,但保持社交距离、经常洗手以及了解病毒的传播方式,都有助于让新型冠状病毒的死亡率低于肺炎和流感的死亡率。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也会导致呼吸系统问题,它的流行,使得在流感季本就紧张的医疗资源更是捉襟见肘。在阅读头条新闻和紧急新闻报道时,您务必要记住这些重要事实。
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在夏季消退
根据环境温度变化,流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同样,科学家预计新型冠状病毒也会具有季节性。科学家研究了 1 月 21 日至 1 月 23 日的传染性,因为在之后的 1 月 24 日,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措施阻止病毒的传播。这段时间的数据有助于让科学家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自然、不受阻碍的传播方式。
他们发现,在疫情爆发的早期阶段,温度更低、湿度更低的地区感染的人数,要高于温度更高、湿度更大的地区。2 月 8 日至 2 月 29 日期间,来自 14 个国家或地区的 20 多个病例的数据显示,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与温度和湿度有关。二者的数值越高,同一时期的严重程度越低。
温暖的天气是否有助于平缓确诊病例的增长曲线,从而进一步减轻医疗资源的压力,目前仍然是一个问题。
通常,这种类型的病毒确实会表现出季节性特征,但正如 BBC 所报道的那样,大流行可能不会遵循季节性模式。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学院 (Karolinska Institute) 的传染病控制教授 Jan Albert 谈到了是否会出现季节性波动:
“最终,我们会看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成为一种地区性的流行病。如果在那个时候还没有表现出季节性,那将是出乎意料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种病毒[对季节]的敏感性,是否会影响它在这种大流行背景之下的传播能力。对此我们还不确定,但我们应该做好心理准备,这种情况可能发生。”
地区性感染是多年来一直在人群中传播的感染。很多冠状病毒都属于地区性感染,因而会根据季节变化而变化,这使得研究人员希望,当春季和夏季到来时,新型冠状病毒也会出现类似的季节变化。
世界各地的专家都尝试估算这种疾病的传播,并认为它的传染力在 2.0 到 2.5 之间徘徊,这意味着每出现一个感染者,就会有 2 到 2.5 个人被感染。
研究人员预测这种病毒的传播能力在夏季下降的一个原因是湿度变化。德国汉诺威实验与临床感染研究中心的 Virologist Thomas Pietschmann 解释道:
“这种病毒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人类是第一次接触到它。根据从中国获取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种病毒只会从动物传染给人一次,然后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病毒在低温环境下具有更高的稳定性。这与食物在冰箱内可以保存更长时间,是同一个道理。相比于湿度更高的天气,在通常又冷又干的冬季,小水滴和病毒一起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更长。”
病毒对不同性别的影响也不同
数据还显示,新型冠状病毒的女性感染者的存活率要高于男性感染者,这与流感非常类似。男性和女性的感染率不相上下,但男性的死亡率要高于女性。据《纽约时报》报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表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男性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死亡的比例为 2.8%,女性为 1.7%。
在 SARS 和 MERS 爆发期间,研究人员也发现了同样的情况。一些专家认为,这种差异可能在于对感染产生更好的免疫反应的能力。
季节性波动可能与维生素 D 有关
虽然很多人认为流感疫苗可以降低感染风险,但它的有效性通常要低于 50%。相反,通过关注您的维生素 D 水平,您可以更好地降低病毒感染的严重性和传染性。很多人认为,感染的起起落落主要基于三个因素,其中两个因素与您的免疫系统有关。
- 冬季呆在室内的时间更长,并且通常都是门窗紧闭,这意味着您与携带病毒的人呼吸着相同的空气,因而更有可能被感染。
- 冬季的白天更短,缺乏阳光照射也会影响您的维生素 D 的作用和褪黑激素水平,这反过来又会影响您的免疫系统。
- 这种病毒在寒冷干燥的气候下更容易存活。
早在 1981 年,研究人员就提出,流感流行背后存在季节性原因。在回顾已经发表的文献之后,研究人员指出,维生素 D 的季节性大量生成通常发生在夏季几个月,从而导致人们在冬季缺乏维生素 D。
这种缺乏症让儿童更容易出现呼吸感染。他们还发现,注射或流感病毒的成年人在维生素 D 水平较低时更容易出现症状。他们总结道,1981 年出现的季节性波动是缺乏维生素 D 造成的结果。
一些科学家建议,维生素 D的作用可能诱导另一种分子—抗菌肽激活与免疫系统相关的基因。GrassrootsHealth 报告称,多项随机对照试验已经证实,无论通过何种机制,维生素 D 均可有效降低流感的患病风险。
为充分支持身体对抗感染的能力,您的目标是将维生素 D 维持在 60 至 80 ng/mL 之间,40 ng/mL 是充足维生素 D 的下限值。虽然研究可能针对普通人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达到 40 ng/mL 这一水平提供一些建议,但每个人的需求可能有所不同。
如需了解您是否需要补充剂,您需要首先检测维生素 D 水平。定期接受阳光照射是优化维生素 D 水平的理想方式,但如果您生活在北半球,冬季几个月可能很难做到这一点。
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
怎样提高免疫力,同时减少感染的次数并降低感染的严重程度,您通常可以采用几种方法。您的免疫系统是对抗感染、支持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除了优化维生素 D 以及下面列出的建议以外,您还需要经常洗手,减少引发感染的病毒和细菌的传播。如需有关有效性和方法的信息,请参阅《有效洗手对感染的影响》。
• 营养 — 在过去几年里,肠道菌群在免疫系统功能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证明。如需为肠道微生物群提供支持,就务必要呵护有益细菌,并为其提供营养。
怎样提高免疫力?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做到这一点:限用抗生素,仅在关键时刻使用;采用富含纤维的饮食,为微生物群提供营养;以及在营养计划中加入发酵食物,增加肠道内有益细菌的数量。远离糖分和加工食品,这两类食物会为有害细菌提供营养。
• 睡眠 — 睡眠不足会造成高昂的代价,包括损害免疫系统功能。正如我之前写到过的,缺乏睡眠会增加肥胖、痴呆症、癌症、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并可能导致过早衰老。如果您存在睡眠问题,请阅读《改善睡眠规律的 33 个小贴士》,获取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的建议。
• 锻炼 — 经常锻炼可帮助您降低病毒感染的可能性,至少有一项研究报告称这种降幅可能高达 46%。即便对于已经感染的人,它也可以降低症状的严重程度。
研究已经反复证明锻炼可以促进免疫系统健康,因此,您务必要将它视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接受这种想法。
来源与参考
- ACS Infectious Disease, 2015;1(9):399
- DW, February 28, 2020
- History.com, February 5, 2020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he Flu Season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fluenza, 2018-2019 Estimates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fluenza, 2017-2018
- Biodemography and Social Biology, 2013;59(2)
-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2019;68(24):544
-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November 12, 2018
-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2014; doi.org/10.1016/S2213-2600(14)70034-7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Johns Hopkins, Coronavirus Resource Center
- SSRN, 2020;http://dx.doi.org/10.2139/ssrn.3551767
- Daily Mail, March 24, 2020
- AccuWeather, March 21, 2020
- BBC, March 23, 2020
-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2010;48(8):2940
- Vox, February 18, 2020
- LA Times, March 21, 2020
-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4;179(2):156
- CBS, December 5, 2017
- Harvard University, December 1, 2014
- Epidemiology and Infection, 2006;134(6):1129
- Virology Journal, 2008;5(29)
- GrassrootsHealth Nutrient Research Institute, February 8, 2018
- Nature, 2011;474(7351):327
- 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 2017;4(14)
- Current Opinion in Gastroenterology, 2016;31(1):69
-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1;45(12):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