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Mercola 医生
一杯温暖的茶可以带来许多安慰,特别是在气温开始下降时,虽然绿茶有很多优点,并且广为人知,但在近期的研究中研究了喝红茶有什么好处,—红茶显示出了积极的健康影响,不仅有助于减肥,还可以在此期间让肠道微生物群系变得更加健康。
Prevent Disease 报道称,红茶(绿茶也一样)改变肠道细菌比例的方式所带来的确切好处是,减少此前被证明与肥胖有关的细菌的比例,以及增加与瘦体质量相关的细菌的比例。加州大学发表在《欧洲营养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 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喝红茶有什么好处,不仅可以改善肠道微生物群,还可以改善您的肠道功能。该研究的主要作者 Susanne Henning 解释道:
“我们的新发现表明红茶可通过一种涉及肠道微生物群的特定机制,对人类健康和减肥产生助益。研究结果表明,绿茶和红茶都是益生元,这种物质能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从而促进人体健康。”
现在看来,绿茶和红茶都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绿茶通过您的血液发挥作用,红茶则通过您的肠道细菌来产生影响。此外,绿茶和红茶中的抗氧化剂多酚可以对抗自由基,有助于确保 DNA 和细胞膜的正常功能。
然而,红茶可通过改变您的肠道菌群,来帮助防止体重增长和肥胖,使之具有“抗肥胖”的功效。《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 解释了这一原理的部分机制,以及肠道健康的重要性:
“在任何时候,我们每个人的胃肠道中都栖息着数万亿的微生物和不同的细菌群落,通常被称为微生物群系或肠道菌群。微生物群是微生物组成的一种多样化生态群落,通常由有益的“好细菌”和潜在的有害细菌组合而成。
人类的肠道与老鼠肠道相似,通常拥有超过 100 万亿的微生物。从我们出生后,微生物群落就开始在我们的肠道内繁衍生息,它们对免疫系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并且与各种重要的神经生物学和生理功能相关。”
研究新发现:对肠道来说喝红茶有什么好处
参与这项研究的四组老鼠在四周时间内被投喂了不同的饮食,以便进行对比:低脂和高糖;高脂肪和高糖;高脂肪、高糖和绿茶提取物;以及高脂肪、高糖和红茶提取物。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的新闻编辑室补充说,对结果进行评估后,科学家们发现,服用绿茶或红茶提取物的老鼠的体重下降量,与那些食用低脂饮食的老鼠一样。
同时,从老鼠的大肠中收集了样本,以便将它们的细菌考虑在内,另外还从它们的肝脏组织中提取了样本,用以测量它们的脂肪堆积情况。科学家们的发现表明,食用茶叶提取物的老鼠在两个重要的微生物组群的比例方面发生了变化。
第一个是与肥胖有关的厚壁菌门菌群的减少,而与瘦体质量有关的拟杆菌门菌群数量激增,此前的研究已证明两者的相关性。研究小组列出了与茶叶提取物引起的体重减轻“显著相关”的 8 种细菌:
布劳特氏菌属 (Blautia) |
布兰特氏菌属 (Bryantella) |
柯林斯菌属 (Collinsella) |
乳杆菌属 (Lactobacillus) |
菌属 (Marvinbryantia) |
菌属 (Turicibacter) |
菌属 (Barnesiella) |
副类杆菌属 (Parabacteroides) |
仅食用了红茶的老鼠的假丁酸弧菌属出现了增加的情况,肠道中形成的短链脂肪酸进一步增加,研究小组解释说这可能就是用于区别红茶和绿茶改变能量代谢方式的细菌,《亚特兰大宪法报》(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 报道称。
绿茶中的分子,体积更小,被直接吸收进血液和肝脏之中,而红茶由于分子更大,会直接停留在您的肠道内。。该研究的作者解释道:“当红茶分子停留在肠道中时,它们会促进有益细菌的生长,并促进参与能量代谢调节的微生物代谢物的形成。”
喝红茶的好处之红茶抵御疾病的其他优势
红茶的浓郁风味可以保持数年,而绿茶若一年内不使用,通常就会变得索然无味,但这只是饮用红茶的众多好处之一。根据在沙特阿拉伯、荷兰和西澳大利亚进行的研究,每天至少喝四杯,红茶的好处就会增加,可以降低患多种疾病的风险,包括中风、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甚至癌症。
同样地,沙特阿拉伯国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天喝超过六杯茶的参与者,与不喝茶的人相比,“患 冠心病的几率显著更低”。 荷兰国家公共卫生与环境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发现,红茶与中风发病率的降低之间也存在联系。Prevent Disease 指出:
“研究人员查看了一项研究的数据,该研究考察了富含黄酮类—具有抗氧化功效的植物营养素—的食物的健康益处。虽然有些黄酮类是从水果和蔬菜中获得的,但 70% 都来自红茶。”
科学家们发现红茶还可以预防另一种疾病,那就是癌症。美国罗格斯大学 2000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了一种被他们成为红茶“秘密武器”的物质,一种叫做茶黄素-3’-单没食子酸酯 (TF-2) 的抗癌多酚。研究员 Kuang Yu Chen 博士指出,这种化合物在对抗结肠癌细胞方面表现出了“非常有趣的特性”。“虽然接触 TF-2 不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伤害,但癌细胞却会在一种叫做细胞凋亡或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过程中“成群结队地自杀”。
喝红茶的好处之可以降低血压和糖尿病风险
红茶中的化合物在忙于改善肠道中有益和有害微生物之间的比例时,喝红茶的好处还有助于降低您患糖尿病的可能性,这可能不足为奇。多糖是一种益生菌,与绿茶和乌龙茶这两种茶相比,红茶中的多糖的葡萄糖抑制特性更强一些。
研究表明,红茶中的多糖在缓解餐后的糖分飙升方面,比来自绿茶和乌龙茶中的类似化合物更有效,因而具有管理糖尿病的潜力。“抑制肠道中的 α-葡萄糖苷酶类可以延迟淀粉和蔗糖的消化,使餐后血糖水平维持平稳,从而模拟了节食给存在血糖问题的人带来的影响。”
此外,JAMA 的《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发布了一项为期 6 个月的研究,研究参与者是来自西澳大利亚大学 (UWA) 的一组科学家,由营养和流行病学教授 Jonathan Hodgson 领导,研究结果显示,每天喝三杯或更多红茶(提供约 429 毫克多酚)可以降低血压,反过来又可以帮助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并且具有长期的影响。Hodgson 教授指出:
“我们的研究首次证明,长期坚持饮用红茶可以让(血压值)在正常至正常高值之人的(血压)显著降低。在人口层面上,观察到的(血压)差异与高血压患病率降低 10%,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 7-10% 有关。”
在六个月的试验期之后,研究小组报告说,与不喝茶的人相比,研究参与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了 2 到 3 mm Hg。联合利华研发部的高级营养与健康经理 Jane Rycroft 说:
“这进一步证明,茶及其天然成分可以帮助人们变得更健康。虽然 2 到 3 mm Hg 的减少幅度对个人血压的改变很微小,但想想这对降低普通大众患心脏病的风险的积极影响,就会觉得这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
各种茶的不同之处:加工方式
“所有茶都源自茶树,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植物,”《The Spruce》解释道,并补充说红茶和绿茶的差异红茶和绿茶的基本区别在于它们的生产方法:红茶经过完全氧化和发酵,而绿茶却没有。据 Nutrition Data 报道,除了含有咖啡因和上文提到的多酚,一杯 8 盎司的红茶还含有另外一些独特的有益健康的物质:
氨基酸 |
蛋白质 |
钾 |
主要矿物质 |
锰 |
核黄素 |
叶酸 |
镁 |
关于两者区别的另一种说法是,红茶可能会被氧化 2 到 4 个小时,而绿茶根本不会暴露在氧气中。茶的不同颜色和口味取决于茶叶的加工方式。茶的颜色越深,通常被氧化的时间越长,或者暴露在氧气中的时间越长。买茶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加工方式,这就是要选购有机茶的原因所在。否则,可能会买到喷洒过大量农药的茶叶。
与茶叶有关的另一个问题可能是接触土壤和水中的毒素,如重金属和氟化物。干净的生长环境对于生产纯净的高品质茶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选择来源时要注意这一点。
另一项研究表明,饮茶有助于将痴呆患病风险降低 50%,将患阿茨海默氏病的风险降低 86%。想一想中国所有的圣贤,一生饮茶不辍,喝了成千数万杯,这项研究的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事实上,“饮茶对大脑功能的保护作用并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茶—只要是用茶叶泡出来的茶都有此功效,比如绿茶、红茶或乌龙茶。”所以从大脑到肠道,喝高质量的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促进您的健康。
来源与参考
- Prevent Disease October 17, 2017
- 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 September 30, 2017
- MyDomaine October 4, 2017
- Medical News Today October 4, 2017
- Psychology Today October 24, 2017
- UCLA Newsroom October 2, 2017
- The 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 October 5, 2017
- Arch Intern Med. 1996 Mar 25;156(6):637-42.
- Prev Med. 2003 Jan;36(1):64-70
- Prevent Disease March 1, 2012
- Cancer Res. 2000 Nov 15;60(22):6465-71
- J Food Sci. 2009 Aug;74(6):C469-74.
- Eur J Clin Invest. 1994 Aug;24 Suppl 3:3-10
- Arch Intern Med. 2012;172(2):186-188
- The Spruce September 3, 2017
- Nutrition Data 2014
-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Health & Aging December 2016, Volume 20, Issue 10, pp 1002-1009
- Huffington Post March 17, 2017